2023 年高考志愿填报,新闻学成功接替 " 生化环材 ",于滔天舆论中扛下了 " 天坑专业 " 的标签。
近日,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因一句 " 孩子非要报新闻学,一定会把他打晕 " 的言论引起热议,又在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小强指责其 " 误导公众 "" 吃着传播饭,砸着传播锅 " 后达到巅峰。
双方观点各有支持者。有人力挺张雪峰,普通人家的孩子试错机会和成本少,选专业本就应该更慎重。也有人针锋相对称,任何专业都有人抱怨," 听见蝲蝲蛄叫还能不种庄稼了 "?
(资料图)
围观当事双方的几轮观点交锋,看似是对 " 新闻学专业是否值得报考 " 的激烈探讨,但核心概念早已背道而驰——张雪峰说的更像是生活,而张小强强调的则更多是学科本身。
从这个意义上看,无论是张雪峰 " 出身普通老百姓 " 的视角,还是张小强 " 新闻传播是好专业,也看好其前景 " 的结论,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。不巧的只是,普通人对 " 生活 " 问题的探讨欲望,往往要远大于对枯燥学科的探讨。
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。2021 年,武汉大学邓红兵教授为 " 天坑专业 " 正名,舆论毁誉参半。2022 年,因被指责多是 " 天坑 " 专业,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不得不亲自下场回应。那时候," 天坑 " 的标签还牢牢贴在 " 生化环材 " 的身上。
志愿填报 " 避坑 " 之所以常说常新,大多会被归结于 " 有梦想之前,要先填饱肚子 " 的铁律。选专业似乎成了一件要月亮还是要六便士的单选题,被人为地蒙上了一层梦想和现实不可兼得的凄凉色彩。
不同的时代发展阶段,可能会造就不同的 " 王者 " 专业," 天坑 " 之说也必然随之出现。往前倒推 20 年,新闻不也经历过所谓的黄金时期吗?我们不能否认当下某些专业直接关联的 " 钱景 " 逊色,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全盘否定某个专业的理由。
" 天坑 " 之说之所以盛行,无外乎负面情绪更容易聚焦,也更容易被放大。劝人学医、天打雷劈,劝人学法、千刀万剐,类似调侃不胜枚举,但真论起来,无论是生化环材还是医学法律,也没有哪一个专业真正面临关门危机。
就像学新闻不一定等于做记者,学什么、做什么以及做好什么,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。在兴趣的基础上适当考虑现实因素无可厚非,但若因所谓的 " 天坑 " 之说一叶障目,又多少有些顾此失彼。
既然没有哪种专业、哪种工作能够让所有人满意,不妨凭着本心,所有经历皆是成长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至于工作,起码是四年之后的事情,那时候的形势之变,谁又说得准呢。
" 我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,他们从来不听我建议。" 上个月,面对 " 给年轻人提建议 " 的问题,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这句幽默的回应获得满堂喝彩。
后来在接受采访时,回忆起母亲一开始也不相信他能学好物理的事情,丁肇中说:" 一个人在世界上只走一次,我应该照我的兴趣来做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