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关注 >

曲令敏:在宝丰遇见《红楼梦》

时间 : 2023-07-06 16:10:44 来源:顶端新闻

双向奔赴 相携共赢

2023年6月10日, “在宝丰遇见《红楼梦》——《红楼梦》说唱文化实践保护计划”正式启动。策划这场活动的,是河南省红楼梦研究会会长闵虹,她多年来执著于《红楼梦》研究,在大观园这片华林里独辟蹊径,采撷了满筐满篮的真知灼见。

《红楼梦》在宝丰这个地方,早就走进了民间,与众人相亲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著名诗人徐玉诺参与编写的曲剧《红楼梦》,曾经是宝丰县曲剧团常演常新的保留剧目。据不完全统计,多年来,宝丰民间艺人以《红楼梦》为题材,创作演唱的《黛玉葬花》《晴雯撕扇》《宝玉哭黛玉》等曲目近百个,有土生土长的墨派大调曲子、平调三弦书及河南坠子等曲种,现场能演唱的达30多个。


(资料图)

以墨派大调曲子为例,这是一种直追昆曲的雅乐古韵,它的传人就在宝丰。“一见朋友到,不由合掌笑。兄弹三弦弟把板摇,欢聚一堂乐逍遥。”就这样,以《红楼梦》为蓝本的诸多段子,在书会,在场院,在厅堂,多少年传唱不息,成了听众的心头好。

《红楼梦》之所以成为世界经典,是因为它不但是让人读的,它还是让人听、让人品的。就像名画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高清的,是可以拆分开细细鉴赏的,随意打开不管是那一页,都能吸引你津津有味地看下去,浑然一体的生命气场,是能与人心同律共振的。也可以说,《红楼梦》从问世时起,就不只是富贵闲人的闲书,它早已借助民间声乐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我第一次接触《红楼梦》是一本连环画,正好是钗嫁黛死的核心章节。12岁的懵懂少年,凭名字,错把袭人当成男子。即便是这样,也挡不住为黛玉哭红了眼睛,食不下咽,祖母吵着让爹娘领我去看病……高中毕业回乡务农,有幸得到了一本禁书《石头记》,看了不知多少遍儿,书中的曲子不用背,连带着人物的命运印在心里,每一吟诵一叹息。人说少不读红楼,这话错错错,《红楼梦》不止有摧心蚀骨的情,不止是封建社会腐朽没落无药可医的史诗,更蕴含了人生的大虚空、大无奈,字里行间,云起雾绕,彻骨悲凉!

到了孩子们这一代,读红楼又截然不同。那个80后小时候曾不停地问我:“妈妈,《红楼梦》会咬人吗?”到读高中的时候,忽然有一天跟我说:“妈妈,《红楼梦》是会咬人的。”我知道他读了。90后这一位,小时候读过新版《红楼梦》,如今也像周国平的儿子不读周国平只读唐三少一样,嫌弃这部经典,且有自己的一套说辞:大观园里的一顿饭能吃好几页,这也太慢了吧!如今生活节奏这么快,数字技术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,现在的热点是ChatGPT,是以光速记算的智能科技!年轻人压力山大,林黛玉如果最后逆袭上位,比薛宝钗还有钱,比王熙凤的气场还强大,让贾宝玉倒追不上,这才叫爽……

他这样说,我也不恼他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社会环境和生活节奏。也因之,启动和实施 “《红楼梦》说唱文化实践保护计划”才显得如此难能可贵!谁会没看过87版的电视连续剧《红楼梦》呢?还有台湾学者白先勇和蒋勋洋洋洒洒数百万言的《红楼梦》解读,无疑都在多种层面推动了现代人对《红楼梦》的阅读。不用说,通过说唱文化,以多种多样的方式,让《红楼梦》走进乡野,走进街区,走进千门万户的民间社会,毫无疑问,这对经典的传播会更深入,更接地气。

正如闵虹所言:“启动(《红楼梦》说唱文化)这一实践保护计划,必将促进《红楼梦》传统说唱曲目的保护传承弘扬,激发保护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。”这是一个双向奔赴、相携共赢的创举。

“麦田里的《红楼梦》”

“这次和樊玉生老师策划筹备的活动很成功,我很欣慰!能在宝丰遇到知音樊老师很幸运,我很敬重钦佩他,他是个很执着有大才的人,宝丰非遗事我参与的都先与他商议请教于他。我建议进行宝丰与红楼梦说唱曲目整理工作他很赞同,同时,我当时是希望到开幕式活动时排练几个节目热场就行,没想到他最终整出这么一台节目令人惊艳震撼!”

这是闵虹活动结束后说的,开场那台不到两个小时的节目,让在场的专家、学者和观众沉浸其中: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、博士生导师张庆善,指着演唱平调三弦书《宝玉探病》的老艺人李春迎赞赏不已,说他三弦弹得好,唱得好,新演员唱错了,他弦音一拐,接得天衣无缝。听说他能演唱一百多个段子、三四部长篇大书,张庆善说:“这是标准的国家级传承人,怎么连省级都不是,太可惜了! ”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鲁枢元教授听了豫剧《黛玉葬花》,对樊艳茹高华明丽的唱腔击节赞赏,打听是哪个剧团的,得知她只是一个热爱豫剧的票友,鲁先生惊叹宝丰真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。

开场的电视剧《红楼梦》插曲联奏,是几个器乐爱好者用20天时间排练出来的,一支笛子,三把二胡,一个三弦,一个琵琶,一个古筝,一个电子琴,特别是那位70多岁的温保成,用电子琴模拟编钟、碰玲、石磬等乐音,就这么几个退休老人,硬是凭不俗的技艺,把87版电视剧《红楼梦》中的名曲弹奏得声情并茂,高古苍凉,催人泪下。

河南坠子宗师赵琤的亲传弟子张平,一曲《晴雯撕扇》,丰富的音色、亮丽的音韵、活灵活现的小儿女情态,再现了大观园中的日常生活:小晴雯秉性刚强,贾宝玉温厚担当,花袭人满肚子心机等无可描述的生活细节,就像是清溪流过彩石滩,被演唱者的天籁之音噙住,活蹦乱跳,亮人眼眉……

一台说唱专场,总共七个节目:除了上面提到的,还有墨派大调曲子《潇湘夜雨》、平调三弦书《宝玉探病》、大调曲子《宝玉哭黛玉》、豫剧《宝玉劝黛玉》,如同折子戏,各有特色,可圈可点,成就了一台大戏《红楼梦》。

活动落幕,演唱没有结束。演出团队不顾天热,进入村镇,走上广场,露天表演,让麦田里的《红楼梦》走进麦田。农民观众说:真美真美,从来没听过这么好的曲儿!市民观众说:这是几十年来听过的最高雅的音乐,听得心里一动一动的……

有大情怀的人遇见了知音,不期然开出了绚丽的艺术之花。

当经典遇见非遗,是契机也是商机。

演出结束后,一行人又去看曾经出现在《红楼梦》里的三件汝瓷:王夫人东耳房里插着鲜花的汝窑美人觚;王熙凤外屋桌子上放过一卷银子的汝窑盘子;探春屋里陈设的插满水晶球儿白菊的汝窑花囊。

南宋朱淑真留下了宋人插花的唯美词句:“独依栏杆花昏后,月笼疏影横斜照。更莫待,笛声吹老。便须折取归来,胆瓶插了。”另据专家考证,汝瓷在宋代,不但是富贵人家的标配,许多日用器具,也曾走进平民百姓家。战乱断代后,今尚存于世的,只有区区67件。所幸宝丰、汝州涌现了一批汝瓷传承人,烧制出了不逊于古人的汝官瓷珍品。

温饱之后,小康之后,现代人也开始享有这种雨过天青、风烟俱净的生活格调。

言归正传,《红楼梦》中的泼皮暴发户王凤姐,用清泠泠的汝瓷盘子放银子,而王夫人的美人觚和贾探春的花囊是用来插花的。曹雪芹特意写了这三件汝瓷,是为了彰显贾家的大富大贵,也是为了塑造典型人物。正是这闲闲数笔,让《红楼梦》与宝丰结下了瓷缘。

抄一段旧闻:2021年4月,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北京曹雪芹学会、河南省红楼梦研究会启动寻找“《红楼梦》中最美汝瓷大赛”作品征集;同年 7月15日,主办方组织国内红学、陶瓷、器型器物界的顶级专家,评选出特等奖1名、金奖2名、一等奖5名、二等奖10名,优秀奖44名;11月23日,为期一个月的“《红楼梦》最美汝瓷展”在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落下帷幕。“

当经典遇见非遗,是契机也是商机。打量世间,再清冷高华的事物,不都是在这样的烟火红尘中、经由怀有激情的热心人孜孜矻矻创造出来的吗?

一部《红楼梦》,天上地下,万里千年,其间各色人物来来往往,文学、哲学、美学、宗教之外,医药饮食、饰物器物,衣帽妆扮,其间所藏,取之不尽。若是让有心人研发了去,怕不会成就一部惊艳世界的良品大典!

单说宝丰,如今又有了源于“红楼”的王牌产业——“王熙凤醋坛子”“林黛玉醋坛子”……

x